【摘要】作为运动会上力量与技巧性兼备的项目之一,吊环运动以其丰富多彩的动作类型和充满刺激的比赛过程征服了许多观众。本文详细介绍了吊环技术动作结构的演变过程,并根据实际的情况,阐述了几点发展趋势。 【关键词】动作结构;演变过程;发展趋势;吊环技术 吊环运动自从在1896年首次列入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以来,至今已经拥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作为人们喜爱观看的一项运动项目,吊环技术为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感官刺激和心理刺激。深入学习吊环运动的知识,有助于全面了解这项运动的魅力。 一、吊环技术动作结构的演变过程 (一)起源和初步发展阶段 该阶段处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吊环运动起源于法国,最初仅仅作为一项体操训练的辅助项目而存在,19世纪后半叶逐渐发展成为体操比赛项目。这一阶段的技术特征以静止和力量性的动作为主,多以悬垂、支撑和摆动的动作结构为主,列入奥运会后要求静止动作必须保持3秒钟。 (二)静力性动作发展阶段 该阶段处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该阶段的技术特征主要表现在大力发展静力性动作,而摆动动作发展滞后。在吊环的成套动作结构中,静力性动作大约是动力性动作的2倍之多。 (三)摆动性动作发展阶段 该阶段处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该阶段的技术特征主要在于成套动作结构的发展主流成为摆动,另外静力性动作发展停滞。这一时期刚好和上一阶段的发展相反,动力性动作和静力性动作的比例大约为2:1。 (四)动静初步协调发展阶段 该阶段处于20世纪80年代。该阶段的技术特征表现为:摆动动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小半径回环和大回环转体动作开始逐渐出现。同时静力性动作的发展有所回升,和摆动动作相互结合,从而在结构上形成了动静结合、快慢多变的风格。 (五)动静完美结合发展阶段 该阶段处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该阶段的技术特征主要是静力性动作和动力性动作有了均衡发展,在动作结构的完成上更加注重高难度的静止用力和摆动动作两者的结合,从而逐渐达到动静完美结合的境界。 二、吊环技术动作结构的发展趋势 (一)多样化的动作类型 从吊环技术动作的规则中,可以看出动作类型的多样化转变。在1985年以前,规则的编排并不明确,仅仅是根据特点提出的一些规定要求。1985年,明确提出了吊环的两个特殊要求。1989年,将规则要求增加到3个。2001年的规则规定必须包含5个动作组别,分别是:第一,屈上身和摆动动作,其中包括直角支撑;第二,摆动至手倒立,要求能够保持2秒时间;第三,摆动至静止力量动作,不包括直角支撑,要求能够保持2秒时间;第四,力量动作和静止力量动作,要求也是坚持2秒时间;第五,落地方法。这五点规则要求涵盖了吊环的全部动作结构。 在2001年的新规则中,规定如果缺少一项特殊的要求,就会减去0.2分。这五组动作全部完成,至少能够达到B组难度。之所以规则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就是为了促进成套动作的多样化,从而增加运动员的表现空间。所以,一名优秀的吊环运动员,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熟练掌握各种结构动作。 (二)不断改进的评分规则 技术规则的改变,直接促进了体操技术动作的发展。1975年,动作只有A、B、C三个难度指数,而目前已经成为A、B、C、D、E、F、G七个难度指数。同时,评分规则也在变化之中:第一,评分从运动员脚离地做的第一个动作开始,运动员开始比赛的姿势可以是静止站立跳起,也可以是双手握环悬垂双腿并拢,但是不允许教练帮助运动员起摆。第二,吊环决赛时每队最多两名运动员参赛,在团体赛中吊环成绩排位前八名或前六名才有参赛资格,只比自选动作。第三,最后得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运动员在团体赛中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总得分的一半,二是吊环决赛中自选动作的得分。得分高者名次列前,满分为20分。第四,从1992年奥运会起,团体分不带入单项赛,仅以自选动作的比赛成绩确定名次,满分为10分。 (三)高标准的动作质量 除了动作难度的提高和增加难度动作连接之外,对动作完成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些都可以在体操评分规则中看出来。例如:技术和姿势两者都要完成较好,才能获得加分;完成质量差的会同时得到多位裁判的扣分等。在这些要求下,运动员想要获得好成绩,就必须具有相应的摆动动作和新鲜的落地方式,以及高质量的完成成套动作。 (四)稳定性的落地要求 在目前的竞技体操比赛中,运动员的稳定性要求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落地的稳定性。专业的体操运动员实力相差并不大,关键就在于落地的稳定性,往往是比赛名次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吊环运动员在动作完成后,要保持稳定的落地方式。当然,在稳定性达到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增加落地难度。 结语: 综上所述,吊环技术动作结构在发展上历经了静止、静力性动作、动力性动作、动静协调、动静结合的五个发展阶段,其难度越来越大,动作越来越有看点。而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上,也将向着高难度、高标准、稳定性上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斌,吕世宁,韩华.从第30届奥运会看世界吊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J].济宁学院学报,2013(03) [2]谈晓矛.第39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吊环动作技术发展的新趋势[J].济宁学院学报,2007(06) [3]张涵劲,马海涛.我国青少年男子体操运动员成套动作价值与编排的研究--基于南昌城运会和新加坡青奥会[J].中国体育科技,2012(06) [4]宋正义,韩华.第30届奥运会中国男子吊环技术实力分析[J].济宁学院学报,2013(06) |